vnsc5858威尼斯城官网-vnsc威尼斯城官网

  所在位置:vnsc5858威尼斯城官网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文化钩沉

古镇围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10-21 14:51:59 字号:[ ]

    从六里街经白花岭杨屋、下林,就到了今属官渡镇的镇仔村委会。镇仔村有个古围屋,名叫“古镇围”。
    古镇围明清时期居住着邹、陈、曾、胡、吕五姓,邹姓氏族始祖为千一郎(学名法强)。据古镇围邹氏老成沿袭福建邹氏谱记录,称千一郎于元朝成宗间(1295—1297)直接从福建省汀州府长汀县四堡乡迁居广东省翁源县茶潭黄围仔即今镇仔村古镇围背。另有一种说法称千一郎之父邹德宠携七子从长汀县四堡乡迁居上杭县上堡乡居住,因战乱,再迁居至广东省大埔县,成为潮洲府大埔县邹氏太祖。本文作者认为,后一种说法较为恰当,理由是明朝天顺、成化年间,当时的翁源新县城已具规模,且官府又颁布诸多来翁定居优惠政策,受其影响,邹德宠长子千一郎成化间从大埔来翁,至今繁衍二十几代,似乎较合乎情理。但暂不牵强附会,有待进一步考证。
    你说这古镇围是什么时候建起来,邹家既无前谱沿袭,又无碑记可证,考查起来未免有点难处。好在镇仔村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邹屋邹更昌,刘屋刘天祥,蓝屋蓝有光,李屋李焦光”。原来歌谣是指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镇仔出了四大富翁。据考证,蓝有光是石咀头蓝屋道光十年八品训导,有“外翰第”牌匾为证。在蓝屋,还发现“进士”、“大夫第”、“千总”、和“协镇”官匾。“协镇”就是副总兵。因此说蓝家出了名人是可信的。
    据目前考察,古镇围只知道有个大户邹更昌, “范阳书院”、 “节孝坊”和“功名石”这些历史文物。“范阳书院”是什么概念?明清时期,大凡名门望族都建书室或书院以培养族中子弟读书出仕。早在明代中期,邹氏始祖千一郎来到翁源茶潭铺立基,至三世六郎就建起了这间书院,范阳是邹姓的堂号,说明邹氏远祖在河北定县,古称范阳。
    经作者考证,古镇围属清乾隆后期建筑,倡建人也可能就是邹更昌。邹、曾、吕、胡、陈五姓人从黄围仔迁出来建这个古镇围,第一是人口发展需要;第二各姓族人经济实力的强大。建围屋必请风水师,据说该围大门朝西南,门外可见七个土墩,称为“七星伴月”。后来这个围屋又开了东北方位的大门,且门上还用沙浆塑上“古镇围”三个大字作楼名,据说当时偌大的一个围楼只有西南方位一门,是得不到东方阳气的,故又请了风水师来筹划。风水师认为,围屋要兴旺,必开东门,俗话说,紫气东来。要开东门,也不能邹更昌一姓头目说了算,于是又由风水师去说通胡、曾、吕、陈四姓族老,终于把主东偏北的上围门开成了,门前可见一线清溪流过,左水倒右,蒸迎紫气,围屋必旺。经风水师这么一点拨,各姓族人皆大欢喜。据说,古镇围人为了让风水师尽善尽美,筹划不出歪点子,整一年时间,都好好侍奉着这位风水师。那师傅见古镇围人诚心诚意相待自己,很是满意,于是又想出了要让古镇围热闹起来的一个新招。风水师让门楼上“古镇围”的“镇”字右边的“真”内写少了一横。众人不理解,风水师说,你这茶潭铺是个山旮旯,幸亏有条古道经过方得热闹,我若令“镇”字写少一横,那些文才雅士、官家大人打从古镇围经过,见此字就会议论纷纷,一传十,十传百,引得路人来观,你这个古镇围不就热闹起来了?众人一听,觉得有道理,遂依风水师之言塑字。故今天我们只要仔细去观察,果然“镇”字的“真”内确实少了一横。
    据说自开了东北方位的古镇围大门后,邹家逐日兴旺,而其他四姓氏族则逐年迁走他乡。到嘉庆四年(1799)皇帝下了一道圣旨,钦旌童生(学子经知县主持的考试,合格的称为童生。童生入县学读书后再接受知府和学政的考试,合格的称为生员,即秀才。)邹亮畴之妻涂氏,准立“节孝坊”(据《韶州府志》卷三十七·列传·列女·翁源篇记载:“邹亮畴妻涂氏年十九于归,生子裔炽。夫病剧,氏吁天愿以身代。未几卒,欲以死殉,翁姑慰谕之,氏涕泣受命,时年二十一,抚子成立。历节四十八年,嘉庆四年旌”。今考古牌坊,上云:“钦旌童生邹亮畴之妻涂氏”、“嘉庆五年旌”意思是说,邹亮畴之妻涂氏,十九岁归邹门,生了一子名裔炽。丈夫得病很重时,涂氏呼天喊地,愿以自己的身子代夫去病而让夫平安。不久丈夫病卒,又欲以死去陪葬,家公家婆百般抚慰,涂氏痛哭流涕而受命。夫亡时,涂氏年二十一岁,遂精心抚育幼子,侍奉公婆,捱过四十八年。待她六十九岁那年,即嘉庆四年,皇帝下诏为涂氏立“节孝坊”。时七十荣寿之日即嘉庆五年(1800),涂氏节孝坊落成,邹门喜庆。这座“节孝坊”就在今日镇仔村古镇围下围门左下方,此乃全县唯一仅存的古牌坊,是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有赖全县人民都来共同保护好这一古迹。
至清代后期,古镇围内有13条街、房屋1108间,是我县为数不多的清代古围楼。

    附注:据古镇围新编族谱载,千一郞之孙邹三郞于明嘉靖间迁居广西北海。邹亮畴曾孙邹鹿鸣、邹道鸣于清同治年间迁居广西。
    政协翁源县委员会“古村镇”调研组 撰稿:杨通全 本文入编《韶关市古村镇》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