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nsc5858威尼斯城官网-vnsc威尼斯城官网

  所在位置:vnsc5858威尼斯城官网 > 走进翁源 > 文化翁源 > 名人文化

明翰林学士黄佐在翁源

作者:杨通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09-13 15:43:59 字号:[ ]

《翁源古代名贤名宦考录》之十三
明嘉靖翰林学士黄佐在翁源


——杨通全


    据清雍正元年至乾隆四年由张廷玉(注1)任总裁主编的《明史》之列传一七五中文苑第7365页记载:“黄佐,字才伯,香山人,祖瑜,长乐知县,以学行闻。正德中,佐举乡试第一(注2),世宗嗣位,始成进士(注3)。嘉靖初授编修(注4),陈初政要务,又请修举新政,疏皆留中。寻省亲归,便道谒王守仁(注5),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辩难,守仁亦称其直谅。还期,会出诸翰林为外僚。除江西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官(注6)。闻母病,引疾乞休,不俟极竟去。下巡抚林富逮问。富言佐诚有罪,第为亲受过,于情可原,乃令致仕。家居九年,简宫僚。命以编修兼司谏,寻进侍读,掌南京翰林院(注7)。诏为右谕德,擢南京国子祭酒(注8)。母忧(注9)除服,起少詹事(注10)。谒大学士夏言(注11),与论河套事不合。会吏部缺佐侍(注12)、的司推礼部右侍郎(注13)及佐,给事中徐霈(14)、御史艾补言:“桐与佐侍郎许成名竟进,至相后詈(注15),而佐及同官王用实觊望(注16),惟恐或先之,皆止勿用。”言从中全之,遂皆赐罢。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平生撰述二百六十余卷,所著乐典自谓洩(注17)造化之秘。七十七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下面,我们就对《明史》黄佐传作一次诠释,以便对黄佐这位大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明史》对黄佐祖父的表述只有八个字“长乐知县,以学行闻”。
    现据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刘志伟教授考证:黄佐祖父黄瑜于明景泰七年(1456)举于乡,入成均,与天下士讲肄,为文章必授经术,证时务,人尽逊谓弗如也。天顺癸未,疏正身正家六事,凡数千言。上之,触权贵,将得罪,赖吏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郎薛远救之,繇是誉日章。
    也就是说,黄瑜是景泰丙子科举人,他的官职至少是成均(指大学即国子监)博士。天顺七年(1463),黄佐又为正国子监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事上书皇帝,触怒了某些昏庸权贵,欲加罪,幸得吏部尚书王翱和户部侍郎出面力谏为免罪,由是声誉人表,成化五年还出任长乐(今五华)知县。
    《明史》称“正德中佐举乡试第一,世宗嗣位始成进士”。正德八年,佐考取癸酉科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是正确的,但说“世宗(嘉靖帝)嗣位始成进士”则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早在正德十二年,黄佐就已经官任广西提督学道,次年,他还视察了南宁府宣化县,并对宣化知县吴世宝(翁源县学岁贡生,正德十二年出任宣化知县)初政给予了高度评价(明嘉靖吴世宝家谱有“广西提督学道黄泰泉赠始政有声奖匾”记录)考取举人是不能直接进翰林院任职的。黄佐只有在正德九年考取二甲进士后才能初授编修,还要有一个三年考课期,他才能放到江西去外任省按察司佥使。然后至少也得一年以上考核方能改任广西提督学道。
    黄佐初登仕籍时性格放荡,曾一度表现出浮躁心态。刚参与新政修举才数月又忙于省亲,假期满改任江西按察司佥使又值母病,且未经上级许可便离职而去,惹得朝廷拿广西巡抚林富至问,结果主上令其致仕(退休)。世上诸多事,忠孝不两全。思亲而去公,势必影响事业进程。君不闻禹之治水,三历家门而不入,是禹无亲情耶,孰禹公而忘私耶?
    第一次退休后的黄佐是安闲度日,还是四处游荡?《明史》记载为“家居九年、简宫僚。”其实,黄佐对程、朱理学顶礼膜拜之余,还建立了自己的“理气”学说,在当朝谓独持一论,可见其论著颇丰、认识愈深,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不能不令朝廷刮目相看。现据明嘉靖史志考证,嘉靖十三年(1534),四十四岁的黄佐复被起用为南京翰林院编修兼詹事府司谏,寻升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又召为詹事府右谕德。这时,翁源县学岁贡生黄器先受黄佐的荐举,来到南京国子??官回了香山故里,恩师一走就是三年服孝期,这个黄器先自觉失去了依靠,从而对国子监漫长的坐监期厌倦起来,干脆回到翁源,在青龙山(18)当起了隐士。
    黄佐三年服孝期又做了什么?答案很简单,仍在研究他的“理气”学说,他的学说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朝廷看来,南京詹事府这个辅导太子,亲王的教育之职,非黄佐莫属,故朝廷在黄佐服孝期满后即被起用的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师职。这里顺便说一下,由于黄佐和黄器先的感情太深了,或许他俩过去就曾在翁源青龙山一同隐居过。故黄佐复起少詹事,黄器先就被黄佐引荐去福建建宁府任训导,而黄器先过惯了隐士的自由生活,三十余岁就突然要求退休,退休后去了何处?去了福建,人各有志嘛。黄器先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先且放下另篇再提。
    黄佐在詹事府一干就是十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他因公京师,拜谒了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初议收复河套(注19)事,黄佐和夏言之间产生了政治分歧,从此不合。恰恰在这个官员考课期间,正值吏部缺左侍郎正三品官,所司推荐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崔桐及黄佐,但谏议大夫徐霈(注20)和御史艾补有意见,后来夏言成全徐、艾之言,结果黄佐被赐罢官。
    无官一身轻,心中自坦然,黄佐甘当处士(即隐士)游弋自如,或游增城,拜谒前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注20)或会见翁源乡贤,前南京太仆寺丞吴世宝(注21),或游于广西天河,粤州等地,为撰写《广西通志》与《广东通志》及各种艺文著作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据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刘志伟教授考证,黄佐上溯五代皆处士,他的远祖黄汉卿居江西筠州,即今高安县。官任宋朝度支员外郎。黄佐自高祖温德,曾祖黄泗,祖黄瑜,父黄畿,都曾经游云四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见多识广。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正月,年已六十有七的黄佐受翁源县令徐恒锡的委托,要他协助编纂《翁源县志》,而此时在黄佐胸中,早已孕育着一个庞大的写作规划,根本没有时间来顾及一个县的方志编纂,所以我们今天只能在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上看到黄佐为黄器先所著《两京赋》刊版》写下的六百六十二个字的序言全文。这段文字就成了我们今天了解黄佐生命历程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明史》及后来关于黄佐的许多生平事迹介绍中都没有反映出黄佐曾在翁源县志上留下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这件事还得从编纂翁源县志说起。
    明嘉靖三十六年正月,浙江余姚举人徐恒锡出任翁源县令,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编纂县志,黄佐抽不出时间来协助,黄器先又云游福建,徐恒锡只好找李孔明、吴美、郭师文、林一桂四位秀才来采访,这些秀才也大多以备查旧志为主,次年就把县志编写出来了,但只謄写了二本,一本县衙存案,一本县学存案。徐恒锡任满离开翁源回浙江余姚时把那本县衙立案的翁源县志给带走了,另一本存县学的县志也随着那四位秀才出任教职而失存。而徐恒锡带走的那部《翁源县志》就在王守仁范钦和翁大立之间传阅,后来就被范钦收在其宅第东月湖之“天一阁”(注22)藏书楼保存,这本《翁源县志》在这里一放就是四百余年,直至1980年翁源新华书店才从“天一阁”复印一批回翁源销售,黄佐在翁源的活动圈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黄佐以二甲进士出身进京师翰林院任编修,有机会阅读到古代存留下来的许多古籍,据[《韶州府志》卷三十四·列传·人物·翁源]记载,诗人邵谒的诗作有十集之多,后来由于黄佐工作频繁变动而散失,只记录下邵谒三十二首。
    宋朝翁源名贤、进士梅鼎臣、梅佐的事迹,明嘉靖翁源学子黄器先、黄德先兄弟的许多诗作文集都是黄佐记录之功。
    到了清代康熙十八年,王鸿绪(注23)等奉敕编纂《明史》时,对黄佐的生平记述也存在许多歧误之处,历四十余年方成初稿。雍正元年又由张廷玉任总裁在重编《明史》时,也没有真正将黄佐的生平事迹记录清楚,原因之一是两任《明史》采编人员都忽视了那本藏在“天一阁”的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
    黄佐亲历翁源,钟爱翁源,关注翁源学子成长,体现了这位大史学家对翁源仙邑的期待。明翁大立(注24)曾编写“周王以山封庶子,子孙皆以山为氏”的歌决弘扬翁源山水,喻示了翁源人文历史的久远。翁山、腊岭山、青云山、青龙山、西华山、东华山、玉华山、净源山,山山代有风流雅士足迹。浈水、翁水、罗江水、岩前水、鲁溪水、龙仙水、周陂水,水水素??:“周王以山封庶子,子孙皆以山为氏”,这个山指的就是翁山。仙邑之山如此之传神,引得屈大均预言要把他的妻子以翁水祀,子女以翁水八泉命名。源远流长翁邑史,钟灵毓秀翁山水,凭仙邑之灵气,壮古县之河山,仰谁,唯后贤奋力。
    注释:
    (1) 张廷玉: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之子。字衡臣,一字砚斋。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即位,擢礼部尚书。面对康熙十八年由王鸿绪,张玉书,陈廷敬奉敕撰写的《明史》稿,既失察歧出,又线索不实诸弊。雍正元年,张廷玉再奉敕重编《明史》,且任总裁。至乾隆四年书成,合三百三十六卷。自雍正之年起,张廷玉复直南书房,顺天乡试主考官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八年进军机大臣,平章政事,参与机密。乾隆元年授总理事务。八十四岁终,诏谥号“文裕”为汉大臣唯一配享太庙之人。
    (2) 举乡试第一:解元:据《明史·选举志》载:“士大夫通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至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其余名次称“文魁”。
    (3) 进士:明清时期规定只有贡士才能参加复试,复试及格才能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只有殿试及格才能取得进士称号。殿试按一甲、二甲、三甲划分成绩,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其中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二名为“榜眼”,一甲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中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
    (4) 编修:宋置官名,明清属翰林院,位于修撰之下,掌修国史。
    (5) 王守仁: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因反对刘瑾专权后谪贵州龙场驿丞,后移庐陵知县,历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漳南大帽诸贼,定宸濠之乱,旋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遭妒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创建书院。嘉靖六年复起两十总督,后因病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卒后诏谥号“文成”。其学始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提倡“致良知”说,世称“姚江学派”,著有《王文成全书》。
    (6) 提督广西学校官: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在各路设提举学事司,金代有提举学校官,元代设儒学提举司。明初设儒学提举司,正统元年设提督学政,两京以御史、十三布政司以按察司佥事充任,称提学道,主管所属州县教育行政。
    (7) 南京翰林院: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作为留都。在南京的所有官府机构均以保留不变,与中央机构同位禄,但权力远不如北京重,专以安置退休或闲散官员。
    (8) 国子监祭酒:南京亦有一套国子监机构,与翰林院相近,置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下设绳愆行,博士厅、黄簿厅、典籍厅和掌馔厅。
    (9) 母忧:古代官员遇父母亡称丁忧,见《北史·李彪传》:“伏见朝臣丁大忧者,假满赴职”。此类官员必须服孝三年方能除孝服回任,可见我国古代孝道之严谨。现代亦发现有“对父母不孝敬者不能当干部”的发扬孝行之举,实不为过分。若生身父母都不孝敬,他能对民众有仁爱之心吗?
    (10) 少詹事:明洪武二十五年改詹事院为詹事府,置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等官员、詹事府是专门辅导太子、亲王的机构,选人必以端重之士任之。
    (11) 夏言:(1842-1548)贵溪(今江西贵溪人),字公谨,性机警,善属文。正德十二年进士,嘉靖时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军机,不久擢首辅,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报严嵩诬陷至死,著有《桂洲集》。
    (12) 侍郎:明中央六部设尚书,左右侍郎,主事,各司员外郎,侍郎官阶正三品。
    (13) 崔桐:字来凤,号东州,直隶海门(今江苏省海门县)人,直隶乡试第一,明正德十二年进士,为一甲第三名,称採花,授翰林院编修。十四年,正德皇帝准备南巡,崔桐与同榜状元舒芬等上疏谏阻,被责跑阙下五日,受杖夺俸。嘉靖十年以翰林侍读出为湖广布政使右参议,提调武当山,梁擢升为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有《东州集》传世。
    (14) 徐霈:字孔霖,号东溪,江山(今浙江江山市人),王守仁弟子,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科进士,任谏议大夫,因疏救夏言受廷杖谪为中州(指中原地区)学校教育巡视官,后改任广东布政使,引疾归,著有《东溪集》。
    (15) 詈:骂。
    (16) 觊望:希望或企图)
    (17) 洩:透露。
    (18) 青龙山:唐宋时期称青龙山为铁山,又因为该山大多数居民姓利,又称利山,即今日之周陂镇礤下、陈村、黄河、礤头一带的山脉。
    (19) 河套:地名,即今内蒙古南境地,黄河自西入省境,绕其西北东作一大曲,故谓河套。河水至此,岐为数道,水性平稳,从无泛滥之患,套内之地得灌,沃野素有“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之谚。其地秦、汉时称河南、新秦中,当时为匈奴所据,晋为前后赵,前后秦,隋、唐为胜州、丰州,五代及宋、全被占于夏。明朝有鞑靼之族居此,屡为边患,时称套寇,明朝廷几次欲收复河套,因意见不一,几经罢议。嘉靖二十七年复议,夏言被严嵩诬陷至死。
    (20)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民泽,后改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因居增城县甘泉里,故有甘泉先生或甘泉子之称。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累官至南京礼部、兵部尚书。著有《春秋正传》、《圣说格物通》,后人为纂有《甘泉文集》。
    (21) 吴世宝:(1428-1549)字邦善,号碧溪,三十九岁考取岁贡生,入国子监就读,四十九岁钦选广西南宁知县,初到任教民筑锢鼓陂灌田,使四方流民得以归田创业,正德十三年,黄佐以广西提学道官视察宣化,对吴世宝政绩予以肯定,授“始政有声”匾褒奖。三年任满,归乡。嘉靖十二年取赴南京太仆寺内官,十四年升太仆寺丞擢周府左长史,曾代嘉靖帝祭祀紫金山。六十岁归养,二十八病逝于溪头高松树村(今属英德市横石水镇)。
    (22) 天一阁:明嘉靖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范钦藏书楼。“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意立阁楼。范钦乃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抗直有强项名,虽严嵩亦深畏之。性喜购书,罗置海内异本及说经之书,先哲诗文集未传世者,分列四部,建天一阁以藏,尤以万卷楼藏旧物最多。又从王世贞处互抄以增益。据传范钦在垂暮之年决定让二子选择家产,于是将家产分成二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藏书楼,结果长子大冲选择了藏书楼。清初,其后裔光文续有所藏。乾隆间四库馆开,写其书入,钦赐图书集成。嘉庆,道光时与阮元所收编比较乃仅存十分之三。太平天国兴兵,楼阁残破、书籍多亡。民国初,二次遭窃,佳本散失过半。后有人入阁整理此国中文化遗产,仅存九百六十二种,合七千九百九十一册。
    (23) 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清朝松江府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康熙十二年癸丑科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学士,十八年充《明史》学裁,左都御史、劾罢。三十三年奉召赴京修《明史》,三十八年必任工部尚书,后与河道总督张鹏不合被召还任户部尚书。四十八年因议立皇储事与帝意不合,被令休致(退休),回家时,把《明史》稿带回家加删改,花五年编成310卷《明史》于五十三年进呈清廷。次年又被召入京修书。王鸿绪又通医术,著有《王鸿绪外科》,诗文有《赐金园文集》60卷和《横云山人讨稿》。
    (24)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参,余姚(浙江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黄淮治水工程,历官总督河道,京师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后以“退误漕粮”之罪削职。后引疾乞休。退休后的翁大立云游四方,亲历翁源,感受仙邑灵气,写下了“周王
    本考证文章作者系翁源县博物馆特聘文史研究人员 手机:13570795286  
                                                            2008年9月6日